找到相关内容52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人类心灵与文明本性(2)

    理性的思维方式,我们才能摆脱西方思想的束缚,而开启中国现代哲学的进程。  以自由、平等解释仁义道德和过去用唯物、唯心解释儒家、道家一样,都是没有文化自觉意识的自卑心理在起作用。以其它文明的思维方式如何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62161811.html
  • 心理自疗读物

    ,有说 “知难行易”有说 “知易行难”。  过于自信的人常“知易行难”,自卑感的人常“知难行易”,所以,自卑和过于自信都是人在个性上两个容易走上错路的极端。  有的事确实也难,但如能处理得好,难也就...修养,认识人生价值而消除自卑的心理,常有听完一讲而治愈实例。  结颂  愁苦周身病苦生 瞬间身强心轻舒  智慧可解苦惑结 唯有法乐暖人心  作业  ①看到精神治疗光明灿烂前景,建立治疗信心。   ②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75962404.html
  • 从“携手同圆”理念谈佛光青年生命教育的建立

    咄咄逼人,深恐别人不知其睿智敏思,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傲慢态度,让原本轻松和乐的交谈,衍生无谓的争吵。这种表达方式,充分突显了因自卑所产生强烈自我膨胀与防卫。然而,随著喧嚣的人,处处可见,也丝毫未觉有何...

    满遵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91662473.html
  • 破除渴爱、我慢、贪欲

    慢)-这些都源自于我慢,以自我为中心而评估人我关系。优越情结、平等的主张与自卑情结等三项,都是我慢的表现。这是基于了解虚妄的自我形象是如此不稳固的恐惧,而产生内在的不安全感,促使自己与他人作比较。  ...

    向智尊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34462640.html
  • 菩萨律仪

    于佛像前为说戒相。时沙门道朗振誉关西,当进感戒之夕,朗亦通梦,乃自卑戒腊,求为法弟,于是从进受者千余人,传授此法,迄至于今,皆谶之余则。」诸处所云高昌本之授戒轨式,卽由此传布而来。由此观之,中土受菩萨...

    续 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40962887.html
  • 太虚大师的净土思想

    必救度接引。观历代往生净土僧俗男女等,皆以夙生善根力故,现生敬信修习力故,诸佛菩萨救度接引力故,已皆往生安乐净土,成大菩萨;我亦如是,有愿必成。故曰:“彼既丈夫我亦尔,不应自卑生退屈。”  2.信佛土...

    陈 兵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03862943.html
  • 论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理论的反思性

    果报的分位差异。由一心平等,不应以出生为人而感到傲慢,因为一切众生皆平等;同样,亦不应以出生为人而感到自卑,因为众生与诸佛平等无二。由十法界差别,不应为人而感到自贱,因为更有地狱、饿鬼、畜生处于恶趣轮回...

    陈永革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33563007.html
  • 大乘菩萨心行与理想的佛教女性观

    佛教思想出现以前,古印度女性多受歧视,既无法一展所长,又愈加自卑自惭。大乘思想鼓励女性行菩萨道,并从反省女性自身缺陷强化本身做起。譬如树根深扎除诸病害,则树本茁壮枝叶自然繁茂。如此,妇女以懿德善行行于...

    杨孝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00363160.html
  • 禅者的感恩

    完美,可是你非得跑来参加夏令营你才觉得高兴……我们有太多太多不知道这个原本是非常完美的东西,所以很冤枉。怎么办呢?告诉你,怎样把这个妄想祛除掉,怎样把这种冤枉的理解,把自卑...

    达照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112563443.html
  • 释达观著:随缘自在/第一章

    稳重型。强悍型。好动型。自卑型。自傲型。别扭型。  二者、明白人性,可以共处。  所谓人性,是人类共同的特性。不论是内在的意念,或是外在的行为,皆有此倾向。知道人性,才好相处;知道物性,才好应用。所以要...

    释达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35163700.html